【嘉宾发言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
但是德乃天理,色是人欲,人那里肯把天理好的像人欲似的。
其它各经,有宋儒注释的,都应加以尊重。等于问许多好的和坏的僧侣中,哪些是和宗教的教养有必然的关系。
中国文化,自始即以政治关系为中心。这一点,我承认也有其意义。这种说法很巧妙,一方面,比上二说似乎实在,一方面达到了反对的目的,而又不太得罪主张读经的人。至于说萧曹之未读经而政治干得很好,这只说明各个人的政治才能,可以来自各种不同的经验。二但是,除开当前反对读经者的各个理由以外,若从整个历史文化演进的过程看,从中国近百多年历史的夹杂情形看,则我对于反对读经的现象,倒可寄以同情。
操专门之业,而其业与经有关的,如史学、哲学或文学等,皆应精研经中有关的部份,这是不待说的。流亡者已经失掉了地平面上的卷舒,何可再失掉精神上纵贯的提携维系。很明确,孔子心目中仁的主要内涵是敬。
战国金文有见于《中山王厝鼎》。原因至为简明,所谓爱乃人类的天性,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性情,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本能。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仁义法》曰:仁之为言人也。(《礼记·中庸》)仁古字既作二人形,其本义正揭示出人类的一个基本品性,即作为人类,皆不能独立为生,不能离群索居,而一定存活于群体,存活于人人关系,即社会之中。
《论语·宪问》曰:子路问君子。爱是感性的,有等差,有时限,以占有为目的,是排他的,是可拒的等等。
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,《离娄下》曰:君子所以异于人者,以其存心也。3、依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克,肩也,释肩任,如陈澧(《东熟读书记·论语》)、江声(《论语竢质》)、惠士奇(《礼说·卷四》)。爱之于社会,对于人人关系乃至天人关系的处理也无疑显示出其先天性局限。其 裁之就是制约、调控,对于人类个体生命而言,就是约身,把握调节自我。
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。所谓亲亲只适于人人关系之最近,最亲密者,即父母和家人。只有把握自我,做好自己才能复礼,恢复周公所制之礼,亦即恢复西周时期人们所率而行之的行为规范。可知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。
总之爱并不是高尚的,并非人类后天德性教养。孔子伤人乎?不问马(《论语·学而》)。
《论语·颜渊》曰:樊迟问仁,子曰:爱人。如上揭,孔子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把仁纳入礼的体系。
《论语·颜渊》:克己复礼为仁,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孝弟也者,为仁之本与。是一种跨时代的或历史性的进步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说:礼也者,敬为大。(《四书章句集注》)。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。
(《读四书大全》)礼之本是仁,仁之本是敬。因此冯友兰先生说:仁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。
爱之于父母家人即亲亲,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天然生物性。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觉悟者,他为人类揭露了理性之光,启示了人心(伏尔泰语),是肯定人性,觉悟并重视人的价值,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之第一人。
(《僖公三十三年》)敬是承载礼的车子,是修养人群的品行,敬才使得人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。这就是孔子所发明的:其为人也孝弟,而犯上者,鲜矣。
互爱,爱天,自爱,是不可能处理好人人以至天人、个体身心三大关系的。为何仁的主要内涵是敬而不是爱?原因同样简明,敬不是天性,是后天德性。……行善在己,不在人者也。孔子说: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
这无疑是建立在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基本认知之上的。故所谓克己的精神内涵就是由爱而敬。
克己何意?其关键或前提是对克字的认知。后来佛经也进而指出:使人愚蔽者,爱与欲也。
但其中黄式三引扬雄《法言·问神篇》:胜己之私之谓克,与朱子等稍有不同:是解克为胜私,非训己为私。孔子反对人殉,疾言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,实开人性自觉,敬重人类生命之先河。
(皇侃《论语集解义疏》引)程子说:人道以敬为本。从古文字材料看,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。越高明,越有智慧和修养的人就越有自控力。2、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曰:克,胜也,,其说始于刘炫(邢昺《论语注疏》引刘炫语)。
约身,就是约制自我,调节自我,进而把握自我,终至做好自己。自孔安国,皇侃以至刘炫、朱熹等一无异解。
克己说到底就是人有自觉、自控力,可以把控自我生命的开展。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
可以肯定的是,仁字是孔子以后才出现的,古籍中首见是字者似正是《论语》。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